1925年,貝爾實驗室成立,這個和電話有著千絲萬縷關系的研究機構,在23年后的1948年,為世人奉上了世界上第一臺傳呼機Bell Boy。隨著通信技術的變遷,到20世紀70年代,傳呼機通信業務開始在全球范圍內流行、蔓延。
1983年,中國內地市場第一家尋呼臺落戶上海,標志著傳呼機正式進入中國消費電子市場。而中國內地的第一個尋呼信號來自于上海華僑商店的一間盥洗室內。作為新生的通訊載體,傳呼機就像炙手可熱的香餑餑,一夜間爆紅,并在隨后的10年時間里,風靡大街小巷,走進千家萬戶。華旅、萬聲、國信、亞太、新華和遠望這些尋呼臺先后成立,并且開始頻繁的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中。
伴隨著傳呼機的流行,尋呼小姐也成為了當時一個熱門的職業。在當時,一個尋呼小姐的月薪可達800,堪比大學畢業生的收入水平。當然,光鮮的職業背后,同樣也有辛酸,最夸張的就是每月瘋狂的打字、普通話、語文基本功培訓和績效考核。而超強度的工作也會讓尋呼小姐們工作和生活出現紊亂。2006年,一名工齡長達7年的尋呼小姐駱興接受了《競報》的采訪,講述了同事在工作中鬧出的笑話:一位尋呼小姐,有兩天老想著吃咸鴨蛋,上班了,她還在想。接了幾個電話,她還在想。又一個電話進來了,她應該接起來說,“您好,遠望尋呼”,可是她說的卻是,“您好,遠望咸鴨蛋”。用戶在那邊大笑不止。
從模擬機到數字機再到中文定制機
傳呼機的發展先后經歷了模擬機、數字機階段。在眾多類型的傳呼機中,模擬機的呼叫方式相對低端,接收者要查看呼叫信息需要回撥到尋呼臺查詢。到了數字機階段,傳呼機開始加入了電話號碼和英文信息顯示的支持。在當時,很多用戶習慣性的在傳呼機背后貼上傳呼代碼,嘗試自助解碼工作,提高傳呼機的使用效率,有很多人可能對傳呼代碼倒背如流。比如最通用的0X-9X,aX-eX為姓氏代碼,2X—3XX為日常用語。
為了迎合中文用戶的使用需求,1990年,浪潮聯合摩托羅拉,推出了首臺支持中文信息顯示的傳呼機。此后,越來越多的尋呼機加入了對中文語言的支持。人們再也不用為了記住冗長的傳呼代碼而絞盡腦汁。到傳呼機發展的后期階段,一些定制信息服務開始問世,可以向用戶提供天氣、財經、新聞等類別的資訊訂閱服務。
“有事您Call我”
傳呼機可以看成是硬件即時通訊的鼻祖之一,在移動通信并不發達的年代,利用尋呼臺作為交換媒介,人們可以將重要的信息快速傳遞到配有傳呼機設備的用戶手中,進而成為溝通的捷徑,也是溝通提醒的最佳解決方案。但用今天的話來說,傳呼機實際上就是一個只提供通知提醒的即時通信硬件設備。
傳呼機在市場上曾有眾多稱謂,傳呼機、尋呼機、BP機和BB機,這些名稱或來自于官方,或來自于形象的描述。當然,還有更加廣為人知,并且泛著港臺腔的昵稱——Call機。Call這個詞在香港電影中出現的頻率超高,最初“Call我”的意思就是“用傳呼機呼叫我”,隨著時間的演變,Call一詞如今也變成了打電話的通用詞匯。
20世紀80年代,通信行業遠沒有當今這樣發達。早期的傳呼機市場,設備和服務費用也并不平民化,很多傳呼臺僅入網費就需要100元人民幣,而中文傳呼機的年費更是達到了600元,這在那個年代可以被看成是一筆“巨款”了。但正因為那個時候人們對即時通訊的渴望和依賴尤為突出,而傳呼機又配備了突出的即時通訊能力,傳呼機瞬間被推向時代的前沿。和“大哥大”一樣,腰間別一臺傳呼機,一度被當作身份的象征。
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,傳呼機在中國市場經過了近10年的發展,固定的用戶群開始培養起來,與之相關的尋呼臺和增值服務也遍地開花。在市場機制的刺激下,部分尋呼臺開始通過價格戰和增值服務的方式吸收用戶。到20世紀90年代末,傳呼機市場規模達到頂峰。據資料統計,1998年,全國尋呼機用戶突破6546萬,名列世界第一。然而物極必反,盛極一時的傳呼機業務從這一年開始走下坡路,并且迅速的在幾年之內從市場上銷聲匿跡,僅偏居在特殊行業如醫院和酒店。
手機的興起成為絞殺傳呼業務的屠刀
1973年4月,一名男子在紐約街頭舉起了一個龐然大物,并且談笑風生,其手中的龐然大物就是世界上第一臺由摩托羅拉推出的手機,而這個人就是摩托羅拉的高級工程師馬丁 庫帕。14年之后的1987年,摩托羅拉3200帶著中國第一臺手機的顯赫身份,進入市場。時間距離傳呼機進入中國市場僅相隔4年。
早期的手機無論是便攜性還是價格,和傳呼機均無法相提并論,一直被傳呼機壓制而處于競爭的下風。但是隨著整體工業設計水平的提高和市場競爭的激烈,手機的便攜性和價格優勢越來越明顯。更為重要的是,手機通信屬于更為直接的點對點連接,不需要像尋呼臺這樣的中間媒介。綜合下來,手機因為通訊的時效性、設備的便攜性和價格優勢,在與傳呼機的競爭中勝出,傳呼機也就開始走下神壇,脫離用戶的視線,逐漸走進人們的記憶中。
據統計,到2002年底,曾經作為中國傳呼機最大市場的沿海城市深圳,專業尋呼臺僅剩21家,用戶不足40萬。同年,天津市有90%的尋呼臺都退出了市場。到2005年,遠望尋呼的一名負責人滿眼悲情的對來訪的記者講述,“7月份賣了13臺尋呼機,10月份4臺,11月份5臺……放在尋呼熱的那幾年,一天賣出的數量都是這個數的十幾倍!蓖瑯舆是這一年,赴北京市通信管理局年檢的企業只剩下了為數不多的幾家,而在前幾年,這里還是門庭若市。再到2007年,信息產業部發表公示稱,中國聯通(微博)公司已經申請停止經營北京等三十。ㄗ灾螀^、直轄市)的198/199、126/127、128/129無線尋呼服務,徹底退出傳呼市場。而中國的部分偏遠地區也于這一年悉數關閉尋呼業務。至此,傳呼機在中國市場的常態化運營最終落下帷幕。
1983年進入中國內地市場,2007年基本落下帷幕,傳呼機的“曇花一現”可以俏皮的形容成“二十年磨倒一劍”,但磨不倒的卻是幾代曾經為其“趨之若鶩”的使用者內心的記憶。到如今,手機也從功能機時代進入到了智能機時代,但是傳呼機的引子卻還清晰可見,最典型的就是智能手機的通知推送功能,當年傳呼機不就是這樣提醒消費者的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