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報訊 (記者石善偉)前晚,珠江論壇之“媒體變革”系列講座進行到第三場,由廣州日報報業集團、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和全媒體研究院共同舉辦。本場報告由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秘書長、《網絡輿情》執行總編輯、人民在線總編輯祝華新主講,題為《輿情與政情》。他認為,隨著互聯網“自媒體”的興起,“新意見階層”正成為中國改革動力之源。
微博使網絡輿論力度空前增強似火山爆發
祝華新尤其關注以博客和微博為代表的“自媒體”的興起。他以“7·23”溫州動車事故為例來分析,以往以知識分子和記者對這類事件最為關注,而今在互聯網上,引發了更多人群的注意。因為動車乘客多是中產階層,事件觸動了這部分人的神經。演藝界人物也介入話題,表達了對公共事件的關心。職場成功人士也紛紛表達個人對事件的感受和判斷。在互聯網上,記者也找到了傳統媒體之外的第二通道。最后是草根階層,通過微博轉發和評論,標志著“微力量”的崛起。
“微博讓網絡輿論的力度空前增強,民意表達就像火山噴發一樣!弊HA新援引數據,目前中國有網民4.85億,平均每人每天上網2.7小時,擁有微博客1.95億,而手機用戶更是有9.2億之多。根據上海交大《2010中國危機管理年度報告》,在2010年影響較大的危機輿情事件中,網絡首發比例達到67%,33%在事發當天曝光。
“通過這些‘自媒體’,政府與民眾換了坐椅,主席臺前換了人!弊HA新解釋說,現在是網民坐在了主席臺上,向政府部門拋出一個個問題,政府來回應網民的質疑!翱梢赃@么說,政府從表達到學會傾聽,民眾從傾聽到學會表達!彼J為,互聯網給每個干部頭頂安裝了“攝像頭”,在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體制中,引入了自下而上的輿論監督,克服了政府官員的不當作為,同時也修復了政府公信力,增強制度彈性。
體制內與民間輿論場應該打通并進行對話
祝華新區分了兩個“輿論場”,分別是以黨報、國家電視臺、網站新聞為代表的體制內輿論場,和以口頭傳播、網絡“自媒體”為代表的民間輿論場,他建議二者應打通和對話,促進官民順暢溝通,呼喚民眾的理性表達和有序參與,但政府賦有更大的責任。而近期很多公安部門開通微博發布消息,得到了網民的中性和正面評價;網絡“微博打拐”等事件,更是自媒體和公媒體良性合作的體現。
對民眾的網絡意見表達,他形容為“民眾的吁天權”,這表達了民眾對推進良政善治的期待,可以推動各級部門理解民意,解決民憂。他提醒政府部門應該對此高度尊重,高度敬畏,高度警惕。
身為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秘書長,祝華新揭開這一機構的“神秘面紗”,介紹了政府輿情監測的主要任務,包括為領導干部“讀網”,還原社會真實的意見構成,做一個全天候的輿情觀察家等。而這一機構創立的輿論信心指數等,用來評價政府的應對能力,也越來越得到了各級政府的重視。